”浙江新高考考生集体弃考物理“谣言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
9月21-23日,是浙江省新高考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现场报名时间。
已经完成了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这三天的规定时间内,持身份证到现场确认点核对网上报名信息,采集指纹,办理报考相关的确认手续。
而一则谣言却让他们这次选考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物理滚出高考
真的成了现实?
从9月20日左右开始,一份不明来历的报考数据在部分高中家长群及网络迅速流传。
这条传言声称“2016级全省高二学生报名参加11月份选考共30万考生,其中选考物理的考生从以往的7-8万余人骤降至1.2万人”。
(来源:知乎)
我们实际上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的漏洞:它显然搞混了两个完全不同口径的数据:
8万人指的是官方公布已经结束的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选考了物理的总人数;
1.2万则指的是11月这次考试中选考物理的人数,官方并未公布这一数字,完全属于道听途说。
事实上,不同来路的传言人数差别极大,从1.2万到3万什么说法都有。
浙江的选考是一共可以考两次,把其中某一次考试的选择人数和去年的总人数加以比较,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来源:@浙江考试)
9月27日下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过官微“@浙江考试”进行了辟谣,表示1.2万人的网传数字不实,目前尚无最终确定的选考科目人数。
《辟谣 | 高二学生下半年物理选考1.2万人报名?经核查:传言不实》
但问题是,不少这次需要参加选考的浙江考生,学业已经受到了这则谣言的影响。
浙江全省多所著名高中的不少老师受谣言的影响,21-23号紧急通知之前在网上报名阶段选考物理的学生,赶在确认前放弃物理选考改为报名学考(类似于以前高中的“会考)。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关于做好2017年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通知》
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通知》,这些学生已经错过了更改报名的最终期限,即使看到这则辟谣,也已经没法回头了。
而他们在高二报名选考还是会考,就已经明确了自己高考的科目,确定以后就再也没有更改的机会。
依然坚持报名物理选考的同学,也需要承受选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平均分数提高,得到高赋分难度明显加大的后果。
(来源:知乎)
这则谣言,
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想要理解这个谣言出现的真正原因,就不得不科普一下浙江省目前实行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
对于其他还未有计划实行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同学,以及对高考的回忆已经是多年前往事的人来说,这个复杂的方案确实理解起来需要费点脑子。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以上这张图是浙江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平台 @教育之江当时为了帮助考生、家长和教师理解新高考规则,制作的一系列图解中的一张。
事实上,这些个人利益与前途和与高考规则息息相关的人群,很多也是花了好一段功夫才搞明白,“7选3”到底是咋回事;“等级赋分制”和以往高考的给分方法有啥不同;“三位一体”招生又是怎么搞的。
(来源:@浙江嘉兴王甫荣的博客)
2017年参加高考届的近30万浙江考生,作为第一届全面实施新高考制度的“试验品”,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都能理解了这些复杂的规则,以及与之配套的“80个平行志愿”填报规则。
否则也就不会冒出考生考了985的分数,却误报了独立学院或专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新闻了。
(来源:搜狐教育)
(详情见:《浙江部分考生高考985分数上三本,这件事你怎么看?》)
考生集体弃选物理
实际上与物理无关
在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中,不少科学工作者都在强调物理对于整个理工科学习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痛心疾首地指责学生、家长、学校太功利,甚至把调门提高到学生不报物理会危害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上。
还有意见认为,学生弃考物理是因为物理太难了,应该大幅降低物理考试的难度。
也有人提出,因为选考物理的人数太少,而物理又如此重要,所以就应该把物理也加进语数外的必考清单里。
在陈大夫看来,这些意见都是会错了意打错了靶,学生弃考物理完全是为了高考拿高分,本来他们就对物理没什么偏见。
指责中国高考考生对物理和自然科学不够重视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大学声曾经针对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做过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理工类专业,比例占总数的30%,超出了排名二三的经管类、文史类之和。
而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美国高中生对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范畴与中文语境下的“理工科”大体相同)类专业感兴趣的比例仅有16%。
问题的真正症结出在浙江新高考的政策核心:科目自由选考+等级赋分制。这种政策组合天生具有严重的漏洞,极易遭遇系统性风险。
日本“高考”的“偏差值”制度
(来源:福娃网)
等级赋分制这种做法借鉴自国外,在日本“高考”和美国的SAT考试中都有类似的做法。其初衷是用来解决自由选考科目一定会产生的不同科目判分宽严不一问题,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
按照等级赋分制,考生选考的各科成绩都按卷面分在当次考试中排名的比例赋分。
例如,如果有100人参加物理考试,100人参加生物考试,无论大家的卷面分数是多少,两科的前10名(10%)最终都可赋分为91分及以上,这样就避免了物理难生物容易导致的不公平。
这种制度虽然在美国和日本运行多年行之有效,但日本的“高考”是分两轮的,第一轮不分文理科大家都需要参加,第二轮由大学自行组织体现差异性;SAT考试也只是学生申请大学的依据之一,成绩高低本身并不能决定是否被录取。
而浙江新高考的政策思路则是还在形式上维持一个统一的高考分数体现公平。要把日本人分两轮完成的事情在一轮里解决了,
制定政策时目标越复杂,容错空间就越小,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就越大。浙江新高考的政策制定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假如有人打算利用自由选考投机怎么办。
(来源:视觉中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次恐慌事件是在有限的信息公开环境下,家长相对焦虑的情绪被舆论影响,因此出现了博弈或者是更功利的倾向。
事实上,2014年浙江新高考规则一公布,省内部分高中就开始集中力量组织研究,寻找规则中的漏洞,凭借规划正确的选考策略得到了远超其本来水平的分数。
某些私立学校第一时间采取了极为激进的选考策略,在高一的一整年里学生就只学选考三门,把语数外放在一边。
而公立学校限于船大难掉头,显然没法跟进,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私立高中2015年选考考出了远超本校历史记录的成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来源:上海交大官网)
某些之前高考成绩很一般,每届上不了几个本科的非重点高中,在选考时故意和重点高中的节奏错开,几家合谋全员出动集中选同样的某三门。
依靠较大的人口基数,强行拉低这几门科目参考考生的平均水平,让参与的学校部分成绩较好的“尖子生”能取得比他们实际水平高得多的选考赋分。
这就像自己长得不够高,就踩在小伙伴的肩膀上搭人梯翻过高墙一样,自然是占尽先机。
(来源:贵阳互动传媒)
虽然并不违反硬性规则,而且使用的伎俩都只适用于制度刚推行的两三年,以后就不好使了,但都显然属于钻政策空子的投机行为。
这些现象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组织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相关的消息被小心地掩盖了起来。
教育主管部门也并没有堵住制度漏洞,使得高考科目选考阶段的投机倾向日趋加剧。
学得好不如选的巧,这种想法一旦深植于学生和家长的心中,更大规模的问题就难以避免。
恐慌的真正原因是不信任
文章开始描述的现象,本质上和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福岛大地震后超市食盐被抢购一空的生成机理基本一致,本质上都是恐慌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很不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金融机构呆账坏账三角帐痼疾难治,甚至一批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信用社遭遇挤兑并因此倒闭。
金融机构遭遇挤兑的事情,
在某些地方近年来依然存在
(来源:百度)
那个恐慌的年代可能现在的大学生都没经历过,动不动街面上流传的一句谣言,银行门口就可能排几条街的队伍取钱,大家都疯狂地想把存折上的存款提成现金买成实物,生怕“钱毛了”。
于是,有的人在家囤了几十箱肥皂,有的人囤了能吃到世界末日的食用油,还有人托关系批条子,借钱搞了几车皮的盘条(一种建筑用钢材)待价而沽,这玩意既不能吃也不能用,鬼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后来靠一系列的金融组合拳,在一两年内恢复了全国金融体制稳定性,他们囤积的东西全都砸在了手里。
我那位囤几十箱肥皂的远房亲戚,一直到零几年大家都用洗衣机洗衣粉了,她家还在用华光肥皂手洗衣服。
这种恐慌的逻辑往往非理性思考能够解释,参与者往往事后自己想起来也觉得可笑。
群起抢购肥皂和盘条,挤兑银行把自己的存折上的存款全部提空,本质上并不是真的担心明天市场上就没肥皂可卖,而是用钱投票,表达对于当时政府维护金融秩序能力的不信任;
高中教师听说物理选考人数降低就赶紧拉着学生改科目,学生本来热爱物理却因为老师的一个电话就放弃选考,本质上也并不是真的觉得物理没用,而是用脚投票,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维护高考公平能力表达不信任。
我完全反对把物理加进必考清单、降低物理考试难度之类换汤不换药的建议,因为它们完全不可能解决问题。
选考名单里没了物理,过不了多久还会有化学,或者历史,其他的科目会遭遇相似的“挤兑”。
日本福岛大地震期间,
国内多地发生聚众哄抢食盐
(来源:新浪新闻)
熊丙奇教授表示:“现在只进行了科目改革,没有进行录取改革,这就导致了科目改革中很多的设计的初衷很多在改革中违背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更深入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
浙江省“新高考”制度,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实施的”价格双轨制“,本质上是想在不废除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几乎一成不变数十年的传统高考制度,逐渐向更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申请录取制靠拢,带有明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痕迹。
(来源:网易新闻)
改革的中间态是最不稳定的。制度设计中既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残留,又有很多“市场经济”的新成分,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兼容。
想维持制度的稳定平稳地完成过渡,就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和思路,思考和决策的节奏要能跟得上社会现实。
@浙江考试 27日下午发布的辟谣通知完全应该在23日之前就发出来,足足迟到了四天,为什么谣言传得沸沸扬扬,考生惶惶不安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及时的辟谣?
(来源:新浪教育)
目前浙江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真正问题,是重建前几年里被透支的信誉,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视角停留在物理科目本身做文章。
重建信心的第一步是更充分的信息公开。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呼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尽快统计并公布下半年各学科选考人数的具体数据,以平复社会上流传的恐慌和不满情绪。
同时已经开始进行的征集完善新高考改革办法的工作需要加速,尽快给社会一个初步的方案,让学生和家长吃一颗定心丸。
“完善学考选考工作调研问卷”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应该尽快在高中
普及专职学业规划顾问
如果仔细分析恐慌的传递途径,你会发现其中的关键一环是高中教师。
正是他们才让一则小圈子内并无根据的传言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造成了全省数万考生的疑惧。
这些老师的本意实际上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害怕学生无意中掉坑。但世界上更多可怕的大事件,一开始也是出于好心。
这些高中教师对于新高考的理解并不一定非常全面,有些可能都只是道听途说,但地方上很多高中整个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把新高考考试规则和报考规则摸透了的人。
(来源:腾讯教育)
所以,我们要重申之前曾经提出过的建议:国内高中应该尽快设置专门的学业规划顾问。
其工作职责就是研究本省的高考报考政策动向,各主要高校及大学各专业的情况;
给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开设介绍高考政策,介绍大学专业及学校基本情况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选课、志愿选择,乃至财务支持等方面的指导,以及与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的招办进行紧密联系,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和准确。
经历了这次信任危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这个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并不亚于学校设置心理课和学生心理顾问。
美国很多高中都设置有全职的升学顾问,
一对一帮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业规划
(来源:金吉列留学)
让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就专注于管好学生,课程任课教师就专注于教好课,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让学生不要继续被那些貌似权威,但实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报考建议误导,能够有力地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
当年国家重塑金融秩序,靠的是四大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开创性新办法,是朱镕基总理铁拳反腐的“一百口棺材”,是岐山书记奉命处理“广国投”危机时的雷霆手段。
重建考生对于高考公平的信心,需要的知识和手段非常广泛,这个千头万绪的命题恐怕不比90年代重建金融秩序要简单。
(来源:百度)
尽管指出制度的问题所在,但陈大夫还是要表示对于浙江新高考的支持态度。
我完全理解改革者必将面对的复杂局面,改革有风光也有风险,你干好了有人会说“早该如此”,干错了有人会说“早知如此”。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为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
我们不是在别人担风险背锅时,在一边冷言冷语等着打秋风的那种人,我们希望建言献策,帮助浙江的高考改革能够做的更好。